心理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心理辅导/心理资讯/列表

师生沟通的14种心理效应

有些老师明明想帮助学生,但是三句话就能把人说得跳起来,不仅没有达到教育效果,反而让师生之间的误会、隔阂变得更深。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师生沟通的14种心理效应,帮助你让孩子对你敞开心扉!

师生沟通的14种心理效应

多用“我们”

——自己人效应

所谓“自己人”,是指把自己和对方归于同一类型的人。“自己人效应”是指听者对“自己人”所说的话更信赖,更容易接受。

班主任在和学生谈话时(无论是个别谈心还是在全班讲话),有时候会不自觉地把学生和教师用人称加以区别,特别是在说到一些不良现象时,习惯于说“你们怎么会这样……”“我要求你们……”。

这样的说法可能是下意识的,但是学生听了之后感觉很不好,仿佛学生和教师是对立的双方。

因此,在与学生说话时,班主任要经常提醒自己:多用“我们”,少用或不用“你们”,实在需要特指学生时,也尽量改用“大家”这样委婉的称呼。

所谓“自己人”,关键是要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和他是自己人,而不是教师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和学生是自己人。

下面是最容易让学生产生“自己人”感觉的例句:

孩子,你是我的骄傲!

你喜欢××(某歌星或某作家的名字)?真巧,我也很喜欢…

我们居然是同一个星座的……

你真像我女儿(儿子)……

我们一起来渡过这个难关……

以心换心

——角色置换效应

在社会心理学中,人们把交往双方的角色在心理上加以置换从而产生的心理效应现象,称为角色置换效应。

在师生沟通中,不仅教师要常做换位思考,还要把这种思维方式传递给学生,提高学生的情商。

下面是角色置换效应的典型例句:

我也是从你这么大过来的,我很理解你。

换了是我也可能会那样做的。

我也曾经有过和你一样的烦恼。

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么做呢?

没有白说的废话

——调味品效应

人际交往心理学把看似废话的“调味品”起到的增加人们心理交融作用的现象,称为“调味品效应”。

班主任善用调味品效应,就可以让谈话在很融洽、轻松的气氛中进行,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育。

谈话伊始,不必板着脸,直奔主题,容易让学生在瞬间修筑起心理防线。先说几句“废话”吧,谈谈最近有什么新鲜事,身体如何、心情如何……再渐渐进入主题。

这些“调味品”不是谈话的主题,也就不会引发矛盾和冲突,学生的心情在这样看似闲聊的对话中可以得到放松,后续的谈话就相对容易进行。

“数学老师说你很棒!”

——第三人效应

心理学上把通过第三人佯作无意间转述他人的某种意见,或创造某种条件让对方间接地听到你对他的评价与关注,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或劝说效果的现象,称为“第三人效应”。

这种迂回战术在师生交往中非常有用。

一般来说,第三人效应有以下两种呈现方式:

第一种:说话者(第一人)转述第三人的话,以增强说服力。

第二种做法:自己(第一人)不出面,而让第三人和第二人谈话,由第三人转述第一人对第二人的看法,或者创设条件假借第三人的话表达第一人的意思。

这种做法在师生间有一些敏感问题或处理师生矛盾时最能发挥作用。

边吃边聊

——可口可乐效应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项实验,他们试图用一些广告信息说服被试,给其中一部分人附加一瓶可口可乐,而另外一部分人什么也不给。

虽然可口可乐和那些信息本身没有任何联系,但结果是得到可乐的被试往往比没有得到的要受到更大的影响。这就是有趣的“可口可乐效应”。

很多教师都在无意中运用过可口可乐效应,最常见的就是用一些小奖品鼓励那些好的行为。

奖品和行为(比如取得好成绩)本身没有直接联系,但因为这两件事是相伴发生的,所以容易使学生产生联想,这对好行为会起到正强化作用。

什么可以充当“可口可乐”?在劝说或教育学生的时候,给学生一个微笑、一个肯定的手势……别只顾自己埋头说话。

在办公室里准备一些一次性水杯和小点心,和学生谈话时,不妨给学生倒杯水,或看似随意地拿出一块糖果,给学生一份惊喜。这样既能消除谈话的紧张气氛,同时也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你的教育。

外出旅游时,给学生捎带买一点儿当地的特产或小纪念品,不一定很正式,而是“无意”间在合适的场合递给学生。

教师和学生谈话的'场合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境选择合适的“可口可乐”。

比如,天气炎热时,可以买点冷饮,和学生边吃边聊;天气寒冷时,给学生一杯热奶茶也是很不错的……

下面是可口可乐效应的几个典型例句:

来,先坐下,喝杯水……

天太热了,我们去买个冷饮,边吃边聊。

老师知道你喜欢收集火花,这是我出差时从外地给你带的一套火花。你先放好,我们来谈谈……

“是的,是的,可是……”

——可是效应

“可是效应”是指当我们试图让对方改变观点或接受自己的观点时,对对方的观点先采取“是”的态度(肯定),后采取“可是”的态度,对方就比较容易接受己方意见的现象。

当教师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可是效应”能发挥重要作用。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说话,不要急于否定,在获取信息、了解学生的心态后,再说“可是”,做到因势利导。

运用“可是效应”时,教师需要注意三点:

理解。典型例句:“你说的我都听懂了。”

同情。典型例句:“你也够倒霉的。这事儿不能都怪你。”

态度温和。典型例句:“我建议你不妨这样……”

做一个真诚的倾听者

——格林斯潘效应

一方说话时,另一方不断地与之互动,做出各种表示感兴趣的表情或动作,还时不时地发出“嗯、嗯”或者“哦”之类的声音。

这样的声音并不会打断另一方说话,反而会让说话的人感觉自己的话对方都听进去了,而且很感兴趣。

说话者受到这样的暗示或激励,也会以更好的发言来回报如此忠实的听众。

人们把后者这种现象称为“格林斯潘效应”(该效应是以心理学家格林斯潘的名字命名的)。

格林斯潘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一定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听众。

说一个“嗯”字,点一下头,其实很容易做到。但是,做与不做,差别很大。

所以,在学生和你说话时,请别忘了看着对方,并不时地做出回应。这对于融洽师生关系、提升师生对话效果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