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日记

当前位置 /首页/写作文/著名日记/列表

民情日记记录内容

民情日记是干部联系群众的一种好形式。以下是民情日记记录内容,欢迎阅读。

民情日记记录内容

民情日记记录内容一

xx县立足欠发达地区实际,以强基、固本、富民为目标,激发党员争创积极性,帮助基层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强基固本,夯实党建基础。通过优化组织设置、加强阵地建设、抓实党员教育、建强基层队伍,深入推进“党建百里示范长廊”建设。按照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党组织作用、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原则,2012年全县发展农村党员428名。加强村(社区)党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实现行政村活动场所全覆盖。加强基层党员教育培训,举办教育培训班场次,培训党员2万多人次,培养农村带头人2000余名,党员致富骨干500名。拓宽选人渠道,鼓励和引导优秀大学生村官、农村“经济能人”竞选村党组织书记,把能力突出、能担重任、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选拔为基层党组织负责人。

评星晋级,激发争创活力。结合行业、领域特点和岗位实际,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实行“五带头五星级”管理,细化目标任务,量化争创标准,引导农村党员争做“五星级”党员。实施“三十佳工程”,激励基层党组织争创“十佳支部”,党组织书记争当“十佳书记”,共产党员争做“十佳党员”。制定考评管理办法,按照自评互评、群众代表参评、支部评定、上级组织审评,考评标准和结果公示“四评两公示”程序,对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党员“评星晋级”、“三十佳工程”进行考核评比。建立“一月一讲评、一季一点评、半年一考评、一年一奖励”经常性激励机制,形成先进凭业绩说话、优秀靠群众认可的导向。

开展“1+N”民生温暖行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在全县党员干部中开展“1+N”民生温暖行动,建立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引导机关干部下基层、接地气,转作风、办实事。选派968名县、乡机关行政事业单位干部驻村包组,构建县、乡、村、组四级干部为民服务体系。全县160余个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亮出党员身份、亮出流程、亮出承诺,创建党员示范窗口100个,群众满意度达到91.6%。实行领导帮镇、机关帮村、干部帮户“三帮”制度。今年1月以来,全县各级干部深入基层走访调研1.7万人次,直接联系群众5126户,帮助落实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各类项目400余件,解决群众反映问题900多件。

民情日记记录内容二

今年三月,我非常有幸地再次体验农村工作,被县组织部门抽调“四帮四促”工作组队,到xx县回龙镇周家村作为挂帮干部,重新走进农村的基层工作。

今天谈到再次体验农村生活工作的原因是因为:一九七四年快满十八岁的我高中毕业后,响应毛主席他开人家的伟大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和“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崇高理想。当年怀着一颗灼热而对党和人民、对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无限忠诚的红心,和全国三千多万热血青年一样,奔赴祖国的边疆、草原、戈壁滩和农村去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当然,我们是小地方的“知识青年”只能够到下乡不远的地方,而为不能到边疆保卫祖国而遗憾。

一九七四年八月,我们这一代,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手捧红宝书,唱着革命歌曲中成长,学着样板戏成年的革命青年。怀着对党和人民的无比热爱,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无限忠诚,对党的召唤,真是感到无比的兴奋,在不加任何思索的情况下,下乡当了“知青”。当年下乡时,政府发了一床棉被,一顶草帽,第一年每月发十元钱,四十斤粮食。戴上了上山下乡光荣的大红花,怀着无限喜悦的心情来到了广阔天地,开始勒我为期两年半的知青生活。

三十八年前,我们下乡时的农村很苦,那时国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生产队是同工同筹,那时粮食产量又不高,田里产量约每亩五六百斤,全队粮食的四分之一要上公粮,干一天活只能收入一角二分钱,一年下来每个劳动力在生产队能得二十多元钱,劳动力少的家庭还要向生产队补钱才能分到口粮。由于我没有任何家庭背景,要想离开农村唯一的出路就只有拼命干活,拼命挣表现、因此第一年完了之后我得了二十多元钱。第二年我因在农村表现好,还不到年底结算就被招进了工厂,什么都没要就离开了生产队。

那时的农村,人们讨论得最多的话题就是什么时候能吃上顿大米饭,最奢侈的愿望就是什么时候能满意地吃上一顿肉,这也就是人们向往的“共产主义”生活———土豆加牛肉。当年人们白天套面临的是“农业学大寨”那种繁重的体力生活,每个月只有一、二天的赶场休息日。可当时人们并没有什么怨言,觉得只要能赶上大寨,技能过上美好的生活,为了农业学大寨,人们完全可以无私地奉献,追求的就是怎样做一个毛泽东时代的新型农民。

时隔三十八年后,我又回到农村,可是现在的农村和以前相比,完全大不一样。现在农村除了农忙季节,田野里看不到多少干活的人群,完全没有以往那种全个生产队上百人一块,男女老少一起干活的热闹场面,有说有笑地大干社会主义的劳动景象。而现在田间地头干活的村民基本上是老年人、妇女和儿童,而一年的生活人们用不了多久就干完了。现在走进村民家里,看到的是每顿饭都能吃上吃大米饭,随时都能吃到肉,住的是楼房,家电齐全。

在近一年的挂帮工作中,我有时间就同村民们一起劳动,抽时间进行民情走访,通过调查中了解到:现在的农村里,他们的工作时间都是自由安排,只是在农忙季节才忙一段,其余时间都是灵活掌握,并根据你家的实际情况决定自己该干什么。而三十八年前我上山下乡那个时候,一年四季生产队都是敲钟上下班,农闲时节都要搞“三改”,根本就没有空余的时间。当时还处在“文革”中晚期,政治空气相当浓烈,社员们白天要在生产队里劳动,晚上还要参加政治、文化学习,那时的农村流行着一句话: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哪怕是一群一字不识的农民,同样会给他们讲政治理论纲领,加强我产阶级专政到社会主义的每一个角落,即使是偏远的农村都不例外,主要是为了防止资本主义复辟而必须进行政治理论学习。当时生产队读过书的人并不多,我这个“知识青年”无疑就成了全个生产大队的“文化辅导员”。白天同样是出工,晚上要到全大队不同的生产队去组织社员们进行政治学习,同时还负责为全大队出《批判专栏》,的文稿,内容每个月都要换新。那些时期还觉得很充实:白天劳动,晚上“讲课”,写稿件,有时还要到别的公社或大队去进行文艺演出,所有这些工作都是没有任何报酬,可是干起来还是非常认真,非常乐意。用当时的话来讲,就是:我们这代人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什么困难都能战胜,再苦再累都不怕的豪言壮语中成长的`一代,根本就没有什么条件可讲,只要是党的召唤,我们都时刻准备着!

在我下乡挂帮的工作中,用了一段时间作社会调查,走遍了全村19个村民组,走进了许多村民家庭,和村民们进行了广泛地接触和交谈,村民们说得最多的就是党的决策英明,我们的社会主义路线、方针、政策好。三十多年来党的开放国策坚定不移,党带领全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现在国家除了减免农业税外,政府还发给农民的种粮补贴,这一政策使农民们感悟到: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只有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才会给农民这么大的实惠,才会全心全意地为国人民谋幸福。现在的农村,每个村民都享受着新农合医保,村民生病由国家承担大部分医疗费用,特大病种还可以享受全部报销。“五保”人员政府有专门的住地和生活保障费用,让这些老人可以在那里享受天伦之乐。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免除了全部费用,而且每天还有免费的营养午餐。留守儿童能够得到政府、社会各界和学校的特别关爱,得到生活和学习方面的保障,同时还能引导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空巢老人同样得到各级政府和民政闭门的关爱,各级政府的社会福利和保障事业也在不断地完善。

在我来到挂帮村之前,想到农村的状况不难意识到我记忆中农村的样子。可是我这次一走进回龙镇周家村,和我想象中的大不一样,全村有90%以上的村民住的都是小洋房,每户都有几百平方,宽敞明亮,家电齐全,村民们全用上了电气炊具、每个村民组都通了公路,许多村民通到家门口,绝大多数家里都有摩托车,少数家中还有小汽车。从我们村看开,现在大家的日子好过了。我下乡时农村那中缺吃少穿的现象几乎没有了,许多村民们每天谈论的不是讲吃什么穿什么的问题,而是考虑什么时候能到城里买套房,住到城里的问题,去什么地方旅游,穿什么品牌之类的话题。

现在我们到农村来做挂帮工作,除了必要的帮助村民做些农活外,主要还是应该帮他们找到致富的路子,学习先进的种养殖技术,怎样把家乡建设好,让人们过上幸福安康的新农村生活。

民情日记记录内容三

20xx年1月7日,房产管理中心主任***带着领导班子成员驱车近一个小时来到**乡*村的贫困户家中进行慰问。对韩保良、韩大山、韩保新、韩小勇等贫困户、留守户一一带去了食用油,方便面等生活必需品作为过节的礼物,询问了大家的生活难处,鼓励大家要努力生活。对韩有福等致富户询问了致富经验,赞扬其带头模范作用,鼓励他们带领村民走向共同富裕。

来到贫困户的住地,走进了他们的房间,看了他们室内简陋的陈设,***主任心里很不是滋味,不住的感慨“不容易!”,“人们需要帮助,我们的工作做的还是不够,我们还是不够体贴……”他不断的这样自责着,我知道这段时间他一直在忙碌,好不容易今天可以休息,但一大早就嚷嚷着要去探望他们,他说年底大家都很忙,但是群众这个时候更需要我们。我们不能懈怠。

韩大山的家里是破旧的青砖房,门口大门是两块木板经历了岁月的摩挲已经露出道道刻痕,放佛是两个老仆人,多少年风雨不改的为他的主人守护那小小的庭院。开门时,我们看到的是一张地地道道的农民的脸,憨厚,淳朴中洋溢着满脸的微笑。

“你们是政府的人?我认得你们。”

“韩大山,快过年了,准备年货了么?”

“呵呵,呵呵!”

韩大山乐呵呵的接过***送给他的生活慰问品,挥动着手让大伙进他的屋子。***仿佛发现了什么,把油从他手里拿了过来。

你的身体可又不好了啊,我来替你拿着吧。

韩大山依旧是那样乐呵的笑着,我这时才发现他走路时腿脚有些不灵便。他的身板有些佝偻,头发也白了很多,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走起路来却像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子。

屋门敞开着,虽然说是大白天,但是屋里的光线依旧很昏暗。里面的东西很少,除了两个水缸几乎看不到什么家具,更不用说什么家用电器了。但是正门口的那张八仙桌子却收拾的干干净净。韩大山坐了下来,

“还是收秋落下的毛病?”***质问他。他不好意思的低了下头,笑着点了下。

“你要照顾好孩子,有困难找党,找政府,不要再这样一个人承担了,你要是身体不好,孩子怎么办,你要多为孩子着想。”

原来韩大山的媳妇早在很多年前就已经走了,他一个人抚养着孩子,加上自己常年病患不断,身体状况愈加的恶劣。他有两亩地,本来他这样的困难户每到农忙的时候村里都要帮忙的,***主任也多次向村里、乡里反应了他的情况。但是淳朴的他不愿意麻烦别人,一个人不声不响的就把东西收到了家里。劳动量一大,他的身体就受不了,以至于现在连

走路都有些摇晃。

这时候一个孩子跑了过来,一上来就要拆方便面,被韩大山给挥斥住了。

“呵呵,吃吧,就是买给你吃的。”***笑着把包装袋撕开递给了孩子。孩子躲在韩大山的怀里,有些胆怯的接了过来。

出去的时候***拿出了爱心卡,写上了自己的联系方式。“我们要走了,这是我的电话,记住,有什么事你就直接打给我,老韩,你的身体不好,遇到事情千万不要再一个人扛着了。”他握住了韩大山的手,韩大山有些激动,两只手都团了过去。在门口我们向韩大山挥手告别,他和他的孩子使劲挥着手,动作有些夸张,但那瞬间我看见他的眼圈有些发红。

再见!

风依旧很大,路面的水坑已经结了冰。嘴边的哈气让眼前感觉雾气蒙蒙。***和班子成员已经离开,这时我回过头看了一下,韩大山和他的孩子在站立在风中,不住的挥着手,那一大一小两个身影像两尊雕像一样伫立在风中,他佝偻的身体在远处看来更加微小了。

再见!再见,我们还会回来的……

贫困户中,韩和平媳妇常年卧床,儿媳妇走失,儿子常年在外务工,自己一个人照顾痴呆的孙子。

韩保新离异,自己轻微脑瘫。家中无劳动力。

韩平定六十二岁,儿子常年在外务工,家中无劳动力。 万秀花,男人早逝,自己在外务工,七十多岁公公在家照顾孩子……

此一行一共对二十户贫困户、留守户、五保户等困难群体进行了慰问,其中对突出的韩小永,韩保新等人进行了座谈。目前,我们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发展中阶段,还有很多人需要党、需要政府的关怀,我们也会不懈努力,竭我们所能的尽自己的一份力,也希望社会各个方面都伸出援助之手,尽我们所能,共同去关怀这个大家庭中落后的人们,让我们共同携手,发展社会主义,奔向幸福。

TAG标签:民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