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指导

当前位置 /首页/人在职场/综合指导/列表

专家指导:看学生违约和跳槽的背后

专家指导:看学生违约和跳槽的背后
   时至4月,毕业生求职分水岭跃然呈现:一半学生拿到了offer,甚至为了数个offer犹豫不决,又或者还在寻觅,希望能找到更好的“东家”;而另一半学生正苦苦寻觅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压力越来越大,心态也越加浮躁。

这两类学生的抉择导致了两个问题的出现:一是就业协议的违约率逐年攀升。上海某重点大学每年应届生的就业毁约率都在10%左右,遭遇毁约的不乏知名企业。二是还没找到工作的毕业生降低了门槛。他们对薪酬、职位不再那么挑三拣四,然而这也导致入职后的跳槽率不断攀升。“违约”和“跳槽”的背后,都折射出共同的原因———大学生求职目标不够明确。

明确自我认知

入职后才知道采购工作并非“朝南坐”,有时候还要看供应商的脸色。这让并不善于交际应酬的小陈非常苦恼,早知如此,学材料工程的他应该乖乖做一名材料工程师,而不是做采购的活儿,结果辞职成了唯一的出路。

毕业生应该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观。比如自己从小到大自认为有成就感的经历是哪些?将各个事件串连起来,分析出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观。然后将手中的offer加以对比,选出最符合以上特质的工作。

指点迷津:

1、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站、专业书籍寻找“MBTI”性格测试、“霍兰德职业倾向性测试”、“职业满意度测试”等,通过问卷或者专业知识的学习了解自己的性格、价值观、兴趣和职业的匹配。

2、必要时还可以求助专业职业发展机构进行测试分析。

明确职业内容

原以为“市场助理”是一个有趣且充满新鲜感和挑战的.工作,没想到入职的前半年,市场助理所作的工作就是整天面对一张excel表格输入数据、得出数据、总结数据、分析结果……工作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枯燥”,最后的选择是另谋他职。

“市场调研”的具体工作职责是什么?“广告媒介”到底是干什么的?“公关策划”每天将面对哪些工作内容?相信这些问题很少有毕业生能详细回答出来,即使能给予答案,大多也是一知半解或者略知皮毛。调查数据显示,“对用人单位的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45.47%)成为困扰毕业生求职的首要因素。于是,好不容易经过数轮拼杀得到的职位,入职1个月后才发现原来这个职位的工作内容与先前想象的大相径庭。此时的工作激情一扫而光,职业倦怠也提早出现,这就是在择业前没有明确职业内容导致的结果。毕业生在决定工作之前,除了要了解常规的行业发展、薪酬福利、晋升发展,最关键的是要清晰了解职位的工作内容。

指点迷津:

这里所指的工作内容并不是岗位说明书的简介,而是依据不同行业的特点,了解某个职位的具体工作内容。

1、最好能通过岗位实习了解职位。企业在签约之前,都会安排学生到单位来实习。拿到Offer的人不妨趁着这个机会了解该职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尽快适应工作环境。或者自己寻找见习岗位。

2、向前辈请教。前几届毕业的师兄师姐,或者从事该职业的亲戚朋友,都可以成为咨询的对象。这里特别要提醒的是,即使是同一个职位,不同行业、同一行业的不同公司的工作内容也很有可能相差甚远。

明确未来规划

年初,小周终于拿到了一家公司的录取通知,但是紧接着,一星期后他又收到了另外一家公司的Offer。前者是外资公司,薪酬福利、工作环境、培训考核等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当然弱势也非常明显,比如职位过于细分,导致员工永远只能成为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而另外一家公司薪酬福利等各方面都比不了前者,然而机会多,工作内容广,相信几年后自己就能成为“路路通”和“多面手”。对此,小周“两难”了。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心理学研究室主任樊富珉教授认为,中国有69%―80%的大学生对未来没有规划。中国社会调查所最近完成的一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也显示,50%的大学生对于自己毕业后的发展前途感到迷茫,没有目标;41.7%的大学生表示目前没考虑太多;只有8.3%的人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目标并且充满信心。

指点迷津:

对未来的规划和目标是做好每一步抉择的关键。你要成为专家型的技术人才,还是管理型的职业经理人?你看重眼前的薪酬利益还是远期的职业发展利益?你偏向于开拓进取,还是被动地接受指令、循规蹈矩地稳定发展?以上的问题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且发展路径也因人而异。对此,毕业生需要在做好自我认知和了解职业内容的基础上,做出合适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