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

当前位置 /首页/快乐学习/职称论文/列表

高校双语教学学生消极情绪与学生逆向行为研究

摘 要:理解高校双语教学学生消极情绪与学生逆向行为形成机理,对于提高高校双语教学质量攸关重要。本文基于归因理论,从物理-事理-人理系统视角,构建高校双语教学学生消极情绪与学生逆向行为模型,分析了教材不当、设备落后、氛围缺失、激励失灵、师资局限和师德失范六个前因变量对高校双语教学学生消极情绪与学生逆向行为的影响。从广东省六所重点大学采集了782个有效样本,采用结构方程技术对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教材不当、设备落后、氛围缺失、激励失灵、师资局限和师德失范对高校双语教学学生消极情绪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正向显著影响,高校双语教学学生消极情绪正向显著影响高校双语教学学生逆向行为。

高校双语教学学生消极情绪与学生逆向行为研究

关键词:双语教学;逆向行为;结构方程;高校;消极情绪

一、引 言

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方兴未艾,各地高校在双语教学探索中已取得一定的成绩。然而,我国高校双语教学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普遍存在师资水平低、教材不合适、外语授课比例不当和激励制度不到位等弊端[1],导致双语教学见效慢、效益低。有调查显示,我国高校双语教学中有667%的学生表示“不喜欢双语教学”,其原因主要包括教师教学水平低,教材内容差及自身外语基础薄弱等因素[2]。因此,学生对高校双语教学产生怀疑心理和抵触态度,形成了学生消极情绪与学生逆向行为,具体表现为在双语教学课堂上心不在焉,被动学习甚至要求教师单纯用母语授课等情形。高校双语教学学生消极情绪是指学生在高校双语教学中受到各种主体和客体因素的外部刺激,产生失望、紧张和厌烦等心理感受;逆向行为是指学生在上述消极情绪作用下,无意或有意做出的扰乱课堂秩序、宣泄不满、举报投诉等行为,以及给其他同学、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带来损失等行为。学生消极情绪与学生逆向行为对高校双语教学顺利开展、提升高校双语教学质量、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极为不利。

国内外关于高校双语教学的相关研究主要从双语教学满意度和双语教学管理策略等方面展开,研究方法主要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层次分析和二元回归分析等。在双语教学满意度评估方面,麦卡洛(RGMcCullough)和弗莱(MFry)调查研究发现,双语教学使教师与学生双方都获得更高的学习效用,同时能够加深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3];周仁认为双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对双语教学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教师的双语表达能力、双语统驭学科内容能力、双语组织教学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是影响双语教学满意度的重要因素[4];桑迪欢认为教师的双语理论意识、双文化理念和学科知识传授是双语教学满意度测评的重要维度[5];杨楠认为双语使用比例是影响双语教学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双语使用比例要根据双语教学的师资、教材、教法和学生的差异和变化而确定[6];徐恒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认知,双语教学过程中的课堂语言、课件语言、作业和考试形式等是影响双语教学满意度的关键因素[7];陈红等通过调研发现,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专业年级是双语教学教材和教学模式选择的重要参考因素[8]。在双语教学管理策略方面,曹殿立等提出双语教学的系统管理思路,强调多方参与、统筹兼顾[9];谈多娇指出,遴选双语教学师资、设计教学内容、探究教学方法、开发教学资源、关注教学效果及提供政策支持等是提升高校双语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10];丁琪等认为高校双语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做到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教学模式[11];康淑敏、崔新春认为应综合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及多媒体电化教育设施,逐步提升高校双语教学质量[12]。

逆向行为是指当个体受到不公平待遇或身心受到伤害时,其会产生苦恼情绪,为了消除这种消极情绪,个体会采取忍耐、逃避或发泄怨气等逆反行为。[13]主要表现在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表现出的不友好举止,并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状态及其他同学的情绪,包括扰乱课堂纪律,对教学质量故意挑剔、不参与教学活动、抱怨和投诉等[14]。高校双语教学学生逆向行为伴随着消费者对双语教学设备和环境、双语教学激励制度和双语教学教师的认知过程发生,当学生对上述因素的综合评价越低,学生产生消极情绪与逆向行为的可能性越大。由此可见,高校双语教学学生消极情绪与学生逆向行为受到归因的影响,学生对高校双语教学现实弊端的责任归因形成认知后产生消极情绪与逆向行为。但是,已有的研究成果忽略了学生消极情绪与学生逆向行为对高校双语教学的负面效应,较少基于归因视角,从物理、事理和人理系统角度研究高校双语教学学生消极情绪与学生逆向行为的形成机理。基于此,本文以高校双语教学现实弊端的归因、学生消极情绪与学生逆向行为为逻辑框架,构建高校双语教学学生消极情绪与学生逆向行为研究模型,为推进高校双语教学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二、理论基础、研究假说与研究模型

(1)理论基础

第一,归因理论。凯利(HHKelly)和米凯拉(JLMichela)把个体对原因的感知称为归因,具体而言,个体受到外界刺激后形成心理反应,通过对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加工而对事件原因作出整体判断,进而产生情感、动机和行为。[15]归因理论在服务情景中顾客行为相关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因此,归因理论能够用于分析高校双语教学硬软件、双语教激励、双语教学教师业务素质和师德等因素对学生心理和行为的综合影响,有助于理解学生消极情绪与学生逆向行为的形成原因。

第二,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提出,物理是管理对象与管理过程中涉及的物质运动和技术作用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事理是做事的道理,包括如何感知、认识、安排和组织人、财、物等管理对象与管理过程;人理是做人的道理,即管理对象与管理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16]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在管理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用于理解高校双语教学学生消极情绪与学生逆向行为的归因分类研究。

张 蓓 周文良:高校双语教学学生消极情绪与学生逆向行为研究

第三,高校双语教学学生消极情绪与学生逆向行为的前因。根据归因理论和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高校双语教学学生消极情绪与学生逆向行为是高校双语教学硬软件、高校双语教学制度和高校双语教学实施主体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学生对上述因素感到不满意,对高校双语教学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原因判断,进而形成了消极情绪与逆向行为(见图1)。概而言之,引起高校双语教学学生消极情绪与学生逆向行为的前因可分为物理、事理和人理要素。其中,物理是指高校双语教学的教材和设备,它们决定了高校双语教学是否能遵循专业特色和学科背景的客观规律,是否能达到拓展知识结构、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等教学目标,教材不当和设备落后可能引起学生消极情绪与学生逆向行为;事理涉及高校双语教学的氛围和激励等因素,它们有助于提高高校双语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氛围缺失和激励失灵可能引起学生消极情绪与学生逆向行为;人理要求充分发挥高校双语教学教师的积极性,做好双语教学传授和沟通工作,师资局限和师德失范也可能引起学生消极情绪与学生逆向行为。基于此,教材不当、设备落后、氛围缺失、激励失灵、师资局限和师德失范分别对高校双语教学学生消极情绪与学生逆向行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它们共同形成高校双语教学学生消极情绪与学生逆向行为的前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