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生活

当前位置 /首页/心理辅导/心理学与生活/列表

工作生活中应该熟悉的几种心理学效应

蝴蝶效应

工作生活中应该熟悉的几种心理学效应

蝴蝶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是一种混沌的现象。“蝴蝶效应”在混沌学中也常出现。

蝴蝶效应通常用于天气、股票市场等在一定时段难以预测的比较复杂的系统中。如果这个差异越来越大,那这个差距就会形成很大的破坏力。为什么天气或者是股票市场会有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和崩盘。

蝴蝶效应在社会学界用来说明:一个坏的微小的机制,如果不加以及时地引导、调节,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戏称为'龙卷风'或‘风暴’或者‘滚雪球’;一个好的微小的机制,只要正确指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会产生轰动效应,或称为“革命”。

蝴蝶效应在心理学方 面的应用:蝴蝶效应指一件表面上看来毫无关系、非常微小的事情,可能带来巨大的改变。此效应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当一个人小时候受到微小的心理刺激,长大后这个刺激会被放大,电影《蝴蝶效应》中作了精彩诠释。

蝴蝶效应来源于美国气象学家洛伦茨60年代初的发现。在《混沌学传奇》与《分形论——奇异性探索》等书中皆有这样的描述:“1961年冬季的一天,洛伦茨(E‧Lorenz)在皇家麦克笔型电脑上进行关于天气预报的 计算。为了考察一个很长的序列,他走了一条捷径,没有令电脑从头运行,而是从中途开始。他把上次的输出直接打入作为计算的初值,但由于一时不慎,他无意间省略了小数点后六位的零头,然后他穿过大厅下楼,去喝咖啡。一小时后,他回来时发生了出乎意料的事,他发现天气变化同上一次的模式迅速偏离,在短时间内,相似性完全消失了。进一步的计算表明,输入的细微差异可能很快成为输出的巨大差别。这种现象被称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在气象预报中,称为‘蝴蝶效应’。……”“洛伦茨最初使用的是海鸥效应。”“洛伦茨1979年12月29日在华盛顿的美国科学促进会的演讲:‘可预言性: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会在德克萨斯引起龙卷风吗?’”

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也叫从众效应或乐队花车效应(Bandwagon effect)是指人们受到多数人一致性思想或行动的影响,而跟从大众的思想或行为,是诉诸群众谬误的基础。人们会追随大众所同意的,将自己的意见默认否定,且不会主观上思考事件的意义。

经济学中羊群效应是指市场上存在那些没有形成自己的预期或没有获得一手信息的投资者,他们将根据其他投资者的行为来改变自己的行为。

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里走。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盲目效仿别人,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

群体是个体的共同体,个体按某一特征结合在一起,进行共同活动、相互交往,就形成了群体。个体通过参加群体的活动而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意愿。群体不是个体的简单总和,而是超越了这一总和。群体对个体能产生巨大的影响,个体在群体中会产生不同于独处环境中的行为反应,从而形成诸如从众、流言等心理现象。证券市场是一个动态的开放市场,影响股价的因素就起着重要作用。有时候公众心理甚至能够左右证券市场的走势。投资者的群体心理对股价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投资者的心理变化引起证券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进而影响行情。

当人们相互了解其他人对股票的看法时,社会舆论就形成了;当人们根据这些社会舆论进行投资时,羊群效应就开始显现了;当若干个投资者受心理偏差的共同作用时,羊群效应就形成了。羊群效应放大了人们的心理偏差,使人们的`投资决策以“羊群”的感觉为依据,而不是以正规的分析为依据。在羊群效应的驱使下,人们的理念变了。依据的不是认真的思考,而是一个想当然的想法。当每个人的投资决策都受心理因素控制的时候,羊群效应就被扩大了。投资者的选择完全依赖于舆论(随大众),或者说投资人的选择是对大众行为的模仿,或者过度依赖于舆论,而不是基于自己所挖掘的信息。它的关键是其他投资者的行为会影响个人的投资决策,并对他的决策结果造成影响。所以羊群行为也成为从众行为、群体行为。羊群效应有真羊群效应和伪羊群效应之分,真羊群效应是指市场参与者对他人行为明显的模仿和跟从行为,伪羊群效应是指群体中的成员面临相同的决策问题,拥有相同的信息而因此采取了相似的行为。伪羊群效应是信息被有效利用而产生的结果,而真羊群效应则不一定具有效的。有人认为羊群效应有稳定金融市场价格的作用,相反认为有非稳定作用,它产生了价格泡沫,增加了价格的波动和市场风险。造成投资基金“羊群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本身的专业素质外,更主要的是国内股市本身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制度缺陷和结构失调,从而使投资基金运作和外部市场环境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进而导致基金经理独立和理性思考能力蜕化为从众行为,基金的投资风格和投资个性淹没在“羊群行为”之中。

破窗理论

由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观察总结的“破窗理论”指出环境可以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读读下面这个例子:

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在这种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

要想引导一个好的环境,除了要维护外,还必须及时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户”。在我们周遭的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事情又何尝不是在环境暗示和诱导下行事的结果。在优雅洁净的场所,我们都会保持安静,不会大声喧哗;相反的,如果环境脏乱不堪,四处可见的都是打闹、咒骂等等不文明的举止。

因此可见,环境好,不文明的举止也就会有所收敛;环境不好,则文明的举动也会受到影响。人会被环境影响,但是人的行为也是环境的一部分,两者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所以我们常常提到的“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并不是什么空洞的口号,它确实决定了我们自身的一言一行对环境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在公交车站,如果大家都井然有序地排队上车,又有多少人会不顾众人的文明举动和鄙夷眼光而贸然插队?与这相反,车辆尚未停稳,猴急的人们你推我拥,争先恐后,后来的人如果想排队上车,恐怕也没有耐心了。

在公共场合,如果每个人都举止优雅、谈吐文明、遵守公德,往往能够营造出文明而富有教养的氛围。千万不要因为我们个人的粗鲁、野蛮和低俗行为而形成“破窗效应”,进而给公共场所带来无序和失去规范的感觉。

破窗理论告诉我们: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这不是空洞的口号,行动起来!

手表定律

手表定律是指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时却无法确定。两只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使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手表定律在企业管理方面给我们一种非常直观的启发,就是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个组织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甚至每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人来同时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或者个人无所适从。

不值得定律

可以从字面上来理解不值得定律,它看起来非常简单直白。但往往简单的定律,其重要性却常常被人们疏忘。从心理学角度上看,不值得定律反映了人性的一种心浮气躁的心理——倘若一个人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则往往会保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

这种态度使人缺乏激情去对待事物,降低自己的自信心。从而导致事件的成功率低,哪怕最终成功了,自己也不会有多少成就感。所以我们要选择自己值得去做的,愿意去做的事情,并把它当自己的奋斗目标。

那什么样的事值得去做呢?一般而言,可以参考这三个因素:

个人价值观。只有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事,我们才会满怀激情的去做;

自我个性。 如果你是一个内向的人,却去从事社交方面的工作,想必很难内心开心吧;

现实处境。如果你的工作与你的价值观或者个性冲突,但是你又不能抛弃这份工作。那就学会改变自己,让自己适应于现实中的处境。

不值得定律告诉我们:要做有价值的事情,而且要富有激情与动力;若现实所迫,不能选择符合自己价值的事业,也不要消极对待或者直接放弃,应该学会改变自己,再努力向自己的奋斗目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