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当前位置 /首页/演讲稿/说课稿/列表

精选高中数学说课稿模板汇编七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数学说课稿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高中数学说课稿模板汇编七篇

高中数学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节课是苏教版第二章《函数概念和基本初等函数Ⅰ》§2。1。3函数简单性质的第一课时,该课时主要学习增函数、减函数的定义,以及应用定义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教材所处地位、作用

函数的性质是研究函数的基石,函数的单调性是首先研究的一个性质。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领会函数单调性的概念、掌握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步骤,并能运用单调性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上述活动,加深对函数本质的认识。函数的单调性既是学生学过的函数概念的延续和拓展,又是后续研究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的单调性的基础。此外在比较数的大小、函数的定性分析以及相关的数学综合问题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它是整个高中数学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核心知识之一。从方法论的角度分析,本节教学过程中还渗透了探索发现、数形结合、归纳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掌握判别函数单调性

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从实际生活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应用图象和单调性的定义解决函数单调性问题,让学生领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科学功能、符号功能和工具功能,培养学生直觉观察、探索发现、科学论证的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4、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1)函数单调性的概念;

(2)运用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判断一些函数的单调性。

教学难点(1)函数单调性的知识形成;

(2)利用函数图象、单调性的定义判断和证明函数的单调性。

二、教法分析与学法指导

本节课是一节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课,因此,教法上要注意:

1、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问题引入课题,为概念学习创设情境,拉近数学与现实的距离,激发了学生求知欲,调动了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2、在运用定义解题的过程中,紧扣定义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逐个完成对各个难点的突破,以获得各类问题的解决。

3、在鼓励学生主体参与的同时,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具体体现在设问、讲评和规范书写等方面,要教会学生清晰的思维、严谨的推理,并成功地完成书面表达。

4、采用投影仪、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增大教学容量和直观性。

在学法上:

1、让学生从问题中质疑、尝试、归纳、总结、运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利用图形直观启迪思维,并通过正、反例的构造,来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一个飞跃。

三、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意 图

问题

情境

(播放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音乐)

满足在定义域上的单调性的讨论。

2、重视学生发现的过程。如:充分暴露学生将函数图象(形)的特征转化为函数值(数)的特征的思维过程;充分暴露在正、反两个方面探讨活动中,学生认知结构升华、发现的过程。

3、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过程。通过对定义的解读、巩固,让学生动手去实践运用定义。

4、重视课堂问题的设计。通过对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高中数学说课稿 篇2

各位领导、专家、同仁:您们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数学第二册(上册)第七章《直线和圆的方程》中的第六节“曲线和方程”的第一课时,下面我的说课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曲线和方程”这节教材揭示了几何中的形与代数中的数相统一的关系,为“作形判数”与“就数论形”的相互转化开辟了途径,这正体现了解析几何这门课的基本思想,对全部解析几何教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学生只有透彻理解了曲线和方程的意义,才算是寻得了解析几何学习的入门之径。如果以为学生不真正领悟曲线和方程的关系,照样能求出方程、照样能计算某些难题,因而可以忽视这个基本概念的教学,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舍本逐题”的偏见,应该认识到这节“曲线和方程”的开头课是解析几何教学的“重头戏”!

根据以上分析,确立教学重点是:“曲线的方程”与“方程的曲线”的概念;难点是:怎样利用定义验证曲线是方程的曲线,方程是曲线的方程。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结合高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了解曲线上的点与方程的解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2、初步领会“曲线的方程”与“方程的曲线”的概念;

3、学会根据已有的情景资料找规律,进而分析、判断、归纳结论;

4、强化“形”与“数”一致并相互转化的思想方法。

能力目标:

1、通过直线方程的引入,加强学生对方程的解和曲线上的点的一一对应关系的认识;

2、在形成曲线和方程的概念的教学中,学生经历观察、分析、讨论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出结论,并能有条理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3、能用所学知识理解新的概念,并能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从中体会转化化归的思想方法,提高思维品质,发展应用意识。

情感目标:

1、通过概念的引入,让学生感受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

2、通过反例辨析和问题解决,培养合作交流、独立思考等良好的个性品质,以及勇于批判、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重难点突破

“曲线的方程”与“方程的曲线”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这是由于本节课是由直观表象上升到抽象概念的过程,学生容易对定义中为什么要规定两个关系产生困惑,原因是不理解两者缺一都将扩大概念的外延。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用方程表示直线、抛物线等实际模型,积累了感性认识的基础,所以可用举反例的方法来解决困惑,通过反例揭示“两者缺一”与直觉的矛盾,从而又促使学生对概念表述的严密性进行探索,自然地得出定义。为了强化其认识,又决定用集合相等的概念来解释曲线和方程的对应关系,并以此为工具来分析实例,这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有助于学生通其法,知其理。

怎样利用定义验证曲线是方程的曲线,方程是曲线的方程是本节的难点。因为学生在作业中容易犯想当然的错误,通常在由已知曲线建立方程的时候,不验证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在曲线上,就断然得出所求的是曲线方程。这种现象在高考中也屡见不鲜。为了突破难点,本节课设计了三种层次的问题,幻灯片9是概念的直接运用,幻灯片10是概念的逆向运用,幻灯片11是证明曲线的方程。通过这些例题让学生再一次体会“二者”缺一不可。

四、学情分析

此前,学生已知,在建立了直角坐标系后平面内的点和有序实数对之间建立了一一对应关系,已有了用方程(有时以函数式的形式出现)表示曲线的感性认识(特别是二元一次方程表示直线),现在要进一步研究平面内的曲线和含有两个变数的方程之间的关系,是由直观表象上升到抽象概念的过程,对学生有相当大的难度。学生在学习时容易产生的.问题是,不理解“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方程的解”和“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这两句话在揭示“曲线和方程”关系时各自所起的作用。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只能是初步领会,要求学生能答出曲线和方程间必须满足两个关系时才能称作“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两者缺一不可,并能借助实例指出两个关系的区别。

五、教法分析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简单的教书匠转变为实践的研究者,或研究的实践者,在教育方式上,也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基于此,本节课遵循了概念学习的四个基本步骤,重点采用了问题探究和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从实例、到类比、到推广的问题探究,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都十分有利。启发引导学生得出概念,深化概念,并应用它去讨论、研究和解决问题。在生生合作,师生互动中解决问题,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了基础。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节省了时间,增大了信息量,增强了直观形象性。

六、学法分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加强学习方式的改变,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各学科课程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基于此,本节课从实例引入→类比→推广→得概念→概念挖掘深化→具体应用→作业中的研究性问题的思考,始终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在生生合作,师生互动中,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知识的研究者。

七、教学过程分析

1、感性认识阶段——以旧带新、提出课题

高中数学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本科数学**号选手,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第一课时《函数单调性与最大(小)值》(可以在这时候板书课题,以缓解紧张)。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五个方面来陈述我对本节课的设计方案。恳请在座的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本节课主要对函数单调性的学习;

(2)它是在学习函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同时又为基本初等函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他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可以看看这一课题的前后章节来写)

(3)它是历年高考的热点、难点问题

(根据具体的课题改变就行了,如果不是热点难点问题就删掉)

2、 教材重、难点

重点: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难点:函数单调性的证明

重难点突破: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观察思考,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办法来实现重难点突破。(这个必须要有)

3.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正处于以感性思维为主的年龄阶段,而且思维逐步地从感性思维过渡到理性思维,并由此向逻辑思维发展,但学生思维不成熟、不严密、意志力薄弱,故而整个教学环节总是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从学生的认知结构来看,他们只能根据函数的图象观察出“随着自变量的增大函数值增大”等变化趋势,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函数图象的直观性,发挥好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由于学生在概念的掌握上缺少系统性、严谨性,在教学中注意加强.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2)函数单调性的证明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全面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以及了解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思想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善于合作的意识

(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更注重教学过程和情感体验,立足教学目标多元化)

三、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新课程标准之处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过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本着这一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开放式探究法、启发式引导法、小组合作讨论法、反馈式评价法

2、学法分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只是。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题,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影响教学效果最重要的因素。在学法选择上,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归纳总结法。

(前三部分用时控制在三分钟以内,可适当删减)

四、教学过程

1、以旧引新,导入新知

通过课前小研究让学生自行绘制出一次函数f(x)=x和二次函数f(x)=x^2的图像,并观察函数图象的特点,总结归纳。通过课上小组讨论归纳,引导学生发现,教师总结:一次函数f(x)=x的图像在定义域是直线上升的,而二次函数f(x)=x^2的图像是一个曲线,在(-∞,0)上是下降的,而在(0,+∞)上是上升的。(适当添加手势,这样看起来更自然)

2、创设问题,探索新知

紧接着提出问题,你能用二次函数f(x)=x^2表达式来描述函数在(-∞,0)的图像?教师总结,并板书,揭示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并注意强调可以利用作差法来判断这个函数的单调性。

让学生模仿刚才的表述法来描述二次函数f(x)=x^2在(0,+∞)的图像,并找个别同学起来作答,规范学生的数学用语。

让学生自主学习函数单调区间的定义,为接下来例题学习打好基础。

3、 例题讲解,学以致用

例1主要是对函数单调区间的巩固运用,通过观察函数定义在(—5,5)的图像来找出函数的单调区间。这一例题主要以学生个别回答为主,学生回答之后通过互评来纠正答案,检查学生对函数单调区间的掌握。强调单调区间一般写成半开半闭的形式

例题讲解之后可让学生自行完成课后练习4,以学生集体回答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2是将函数单调性运用到其他领域,通过函数单调性来证明物理学的波意尔定理。这是历年高考的热点跟难点问题,这一例题要采用教师板演的方式,来对例题进行证明,以规范总结证明步骤。一设二差三化简四比较,注意要把f(x1)-f(x2)化简成和差积商的形式,再比较与0的大小。

学生在熟悉证明步骤之后,做课后练习3,并以小组为单位找部分同学上台板演,其他同学在下面自行完成,并通过自评、互评检查证明步骤。

4、归纳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及证明过程,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善于合作的意识。

5、作业布置

为了让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我将采用分层布置作业的方式:一组 习题1.3A组1、2、3 ,二组 习题1.3A组2、3、B组1、2

6、板书设计

我力求简洁明了地概括本节课的学习要点,让学生一目了然。

(这部分最重要用时六到七分钟,其中定义讲解跟例题讲解一定要说明学生的活动)

五、教学评价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跟主动性,及时吸收反馈信息,并通过学生的自评、互评,让内部动机和外界刺激协调作用,促进其数学素养不断提高。

高中数学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既是初中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在知识上的延伸和发展,又是本章集合知识的运用与巩固,也为下一章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教学作铺垫,起着链条的作用。同时,这部分内容较好地反映了方程、不等式、函数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相互转化,蕴含着归纳、转化、数形结合等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探究能力及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分2课时学习。本课时通过二次函数的图象探索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通过复习“三个一次”的关系,即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以旧带新寻找“三个二次”的关系,即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关系;采用“画、看、说、用”的思维模式,得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品味数学中的和谐美,体验成功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教材的特点和高一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理解“三个二次”的关系;掌握看图象找解集的方法,熟悉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能力目标——通过看图象找解集,培养学生“从形到数”的转化能力,“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观察、分析、探求的学习激情、强化学生参与意识及主体作用。

三、重难点分析

一元二次不等式是高中数学中最基本的不等式之一,是解决许多数学问题的重要工具。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要把握这个重点。关键在于理解并掌握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确定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的方法——图象法,其本质就是要能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认识方程的解,不等式的解集与函数图象上对应点的横坐标的内在联系。由于初中没有专门研究过这类问题,高一学生比较陌生,要真正掌握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节课的难点确定为:“三个二次”的关系。要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归纳“三个一次”的关系作铺垫。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一)学法指导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本节课主要是教给学生“动手画、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善提炼、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这样做增加了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机会,教给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了教学的主体;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学生“学”有新“思”,“思”有新“得”,“练”有新“获”,学生也才会逐步感受到数学的美,会产生一种成功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只有这样做,课堂教学才富有时代特色,才能适应素质教育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二)教法分析

本节课设计的指导思想是:现代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应把学习看成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生应与一定的知识背景即情景相联系,在实际情景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景中。

本节课采用“诱思引探教学法”。把问题作为出发点,指导学生“画、看、说、用”。较好地探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五、课堂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和探究能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兴趣,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探索过程中,由学会走向会学,由被动答题走向主动探究。

(一)创设情景,引出“三个一次”的关系

本节课开始,先让学生解一元二次方程x2-x-6=0,如果我把“=”改成“>”则变成一元二次不等式x2-x-6>0让学生解,学生肯定感到很突然。但是“思维往往是从惊奇和疑问开始”,这样直奔主题,目的在于构造悬念,激活学生的思维兴趣。

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请同学们解以下方程和不等式:

①2x-7=0;②2x-7>0;③2x-7<0

学生回答,我板书

高中数学说课稿 篇5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叫***,来自**。我说课的题目是《简单随机抽样》,内容选自于新课程人教A版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课时安排为一个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和教学过程分析等四大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分析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简单随机抽样"是"随机抽样"的基础,"随机抽样"又是"统计学"的基础,因此,在"统计学"中,"简单随机抽样"是基础的基础。在初中学生已学过相关概念,如"抽样""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等,具有一定基础,新教材把"统计"这部分内容编入必修部分,突出了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现它在中学数学中的地位,但同时也给学生学习增加了难度。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简单随机抽样常见的两种方法(抽签法、随机数表法)

难点:理解简单随机抽样的科学性,以及由此推断结论的可靠性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正确理解随机抽样的概念,掌握抽签法、随机数表法的一般步骤;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够从现实生活或其他学科中提出具有一定价值的统计问题;

(2)在解决统计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现实生活和其他学科中统计问题的提出,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及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认识数学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

为了充分让学生自己分析、判断、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因此,我采用讨论发现法教学,并对学生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方法,由于本节课内容实例多,信息容量大,文字多,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节省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另外采用这种形式也可强化学生感观刺激,也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设置情境,提出问题

例1:请问下列调查是"普查"还是"抽样"调查?

A、一锅水饺的味道B、旅客上飞机前的安全检查

c、一批炮弹的杀伤半径D、一批彩电的质量情况

E、美国总统的民意支持率

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出生活中处处有"抽样"

「设计意图」生活中处处有"抽样"调查,明确学习"抽样"的必要性。

(二)主动探究,构建新知

例2:语文老师为了了解某班同学对某首诗的背诵情况,应采用下列哪种抽查方式?为什么?

A、在班级12名班委名单中逐个抽查5位同学进行背诵

B、在班级45名同学中逐一抽查10位同学进行背诵

先让学生分析、选择B后,师生一起归纳其特征:

(1)不放回逐一抽样,

(2)抽样有代表性(个体被抽到可能性相等),学生体验B种抽样的科学性后,教师指出这是简单随机抽样,并复习初中讲过的有关概念,最后教师补充板书课题--(简单随机)抽样及其定义。

「设计意图」例2从正面分析简单随机抽样的科学性、公平性,突出"等可能性"特征。这是突破教学难点的重要环节之一。

例3我们班有44名学生,现从中抽出5名学生去参加学生座谈会,要使每名学生的机会均等,我们应该怎么做?谈谈你的想法。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分小组合作学习,最后各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发言,最后师生一起归纳"抽签法"步骤:

(1)编号制签

(2)搅拌均匀

(3)逐个不放回抽取n次。教师板书上面步骤。

「设计意图」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构建新知,体验"抽签法"的公平性,从而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请一位同学说说例2采用"抽签法"的实施步骤。

「设计意图」

1、反馈练习,落实知识点,突出重点。

2、体会"抽签法"具有"简单、易行"的优点。

〈屏幕出示〉

例4、假设我们要考察某公司生产的500克袋装牛奶的质量是否达标,现从800袋牛奶中抽取60袋进行检验

提问:这道题适合用抽签法吗?

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抽签法的局限性,从而引入随机数表法。教师出示一份随机数表,并介绍随机数表,强调数表上的数字都是随机的,各个数字出现的可能性均等,结合上例让学生讨论随机数表法的步骤,最后师生一起归纳步骤:

(1)编号

(2)在随机数表上确定起始位置

(3)取数。教师板书上面步骤。

请一位同学说说例2采用"随机数表法"的实施步骤。

「设计意图」

1、体会随机数表法的科学性

2、体会随机数表法的优越性:避免制签、搅拌。

3、反馈练习,落实知识点,突出重点。

㈢课堂小结:

1.简单随机抽样及其两种方法

2.两种方法的操作步骤

(采用问答形式)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使学生们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培养概括能力。

㈣布置作业

课本练习2、3

[设计意图]课后作业的布置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程度以及实际接受情况,并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所学内容。

高中数学说课稿 篇6

函数的单调性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函数的单调性》,下面我将围绕本节课“教什么?”、“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三个问题,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五方面逐一加以分析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1,第二章第3节。函数是高中数学的课程,它是描述事物运动变化的模型,而函数的单调性是函数的一大特征,它为我们之后的学习奠定重要基础。

2、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学生是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通过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学习已经对函数的增减性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在高中阶段,用符号语言刻画图形语言,用定量分析解释定性结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为后续函数的学习作准备,也为利用倒数研究单调性的相关知识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分析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以及新课标教学理念,我将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知识与技能(1)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和单调函数的意义;

(2)会判断和证明简单函数的单调性。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从概念出发,进一步研究性质的意识及能力;

(2)体会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由合适的例子引发学生探求数学知识的欲望,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通过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

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判断和证明简单函数的单调性。

难点:

1.函数单调性概念的认知

(1)自然语言到符号语言的转化;

(2)常量到变量的转化。

2.应用定义证明单调性的代数推理论证。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和讨论法。学生可以在多媒体中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启发式教学和讨论法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

2、学法分析

新课改理念告诉我们,学生不仅要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怎样学习,为终生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所以本节课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方法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及特征。

五、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课的三维目标,并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以下五个环节来进行我的教学。

(一)知识导入

温故而知新,我将先从之前学习的知识引入,给出一些函数,比如y=x、y=-x、y=|x|,让学生作出这些函数的图像,然后让学生讨论这些函数图像是上升的还是下降的,由此引入到我的新课。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检查学生掌握基本初等函数图像的情况,而且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从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中构建新概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二)讲授新课

1.问题:分别做出函数y=x2,y=x+2的图像,指出上面的函数图象在哪个区间是上升的,在哪个区间是下降的?

通过学生熟悉的图像,及时引导学生观察,函数图像上A点的运动情况,引导学生能用自然语言描述出,随着x增大时图像变化规律。让学生大胆的去说,老师逐步修正、完善学生的说法,最后给出正确答案。

2.观察函数y=x2随自变量x变化的情况,设置启发式问题:

(1)在y轴的右侧部分图象具有什么特点?

(2)如果在y轴右侧部分取两个点(x1,y1),(x2,y2),当x1

(3)如何用数学符号语言来描述这个规律?

教师补充:这时我们就说函数y=x2在(0,+∞)上是增函数。

(4)反过来,如果y=f(x)在(0,+∞)上是增函数,我们能不能得到自变量与函数值的变化规律呢?

类似地分析图象在y轴的左侧部分。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从正、反两方面领会函数单调性。师生共同总结出单调增函数的定义,并解读定义中的关键词,如:区间内,任意,当x1

仿照单调增函数定义,由学生说出单调减函数的定义。

教师总结归纳单调性和单调区间的定义。注意强调:函数的单调性是函数在定义域某个区间上的局部性质,也就是说,一个函数在不同的区间上可以有不同的单调性。

(我将给出函数y=x2,并画出这个函数的图像,让学生观察函数图像的特点,让他们描述函数图像的增减性,慢慢得到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把对图像的感性认识转化为了数学关系,这种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1练习1:说出函数f(x)=的单调区间,并指明在该区间上的单调性。x

练习2:练习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定义在R上的函数f(x)满足f(2)>f(1),则函数是R上的增函数。

②定义在R上的函数f(x)满足f(2)>f(1),则函数是R上不是减函数。

1③已知函数y=,因为f(-1)

1我将给出一些具体的函数,如y=,f(x)=3x+2让学生说出函数的单调区间,并指明在该区间x

上的单调性。通过这种练习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对知识的掌握。

(四)归纳总结

我先让学生进行小结,函数单调性定义,判断函数单调性的方法(图像、定义),然后教师进行补充,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既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定的了解,为下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做好准备。

(五)布置作业

必做题:习题2-3A组第2,4,5题。

选做题:习题2-3B组第2题。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可以获得不同的发展,因此要设计不同程度要求的习题。

篇二:高一数学必修一说课稿

二次函数的图像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二次函数的图像》,下面我将围绕本节课“教什么?”、“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三个问题,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教法与学法、课堂设计五方面逐一加以分析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1,第二章第4.1节。二次函数的图像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学生是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的时候已经学习过有关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另一方面,二次函数解析式中的系数由常数转变为参数,使学生对二次函数的图像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能培养学生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分析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以及新课标教学理念,我将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知识与技能

理解二次函数中参数a,b,c,h,k对其图像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对二次函数图像平移的研究方法,能迁移到其他函数图像的研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作用,感受到数学中数与形的辩证统一。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通过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确定如下

重点:

二次函数图像的平移变换规律及应用。

难点:

探索平移对函数解析式的影响及如何利用平移变换规律求函数解析式,并能把平移变换规律迁移到其他函数。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新课改的要求,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和讨论法。学生可以在多媒体中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启发式教学和讨论法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

2、学法分析

新课改理念告诉我们,学生不仅要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怎样学习,为终生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所以本节课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方法进行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课的三维目标,并突破重难点,我将设计以下五个环节来进行我的教学。

(1)知识导入

温故而知新,我将先从之前学习的知识引入,给出一些函数,比如y=x2、y=2x2,让学生作出这些函数的图像,然后让学生比较这些函数图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由此引入我的新课。一方面让学生总结复习已有知识,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另一方面,使学生在自己熟悉的问题中首先获得解题成功的快乐体验。

(2)讲授新课

例1:画出函数y=2x2,y=2(x+1)2,y=2(x+1)2+3的图像

让学生画出他们的图像并观察函数图像的特点,再让学生与多媒体课件展示的图像进行对比,得出结论: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ax2+bx+c,先将其化成y=a(x+h)2+k的形式,从而判断出y=ax2+bx+c是如何由y=ax2变换得到的。

前面的练习和例题,基本涵盖了二次函数图像平移变换的各种情况,启发并引导了学生将实例的结论进行总结,得出y=x2到y=ax2,y=ax2到y=a(x+h)2+k,y=ax2到y=ax2+bx+c(其中,a均不为0)的图像变化过程,即a>0开口向上,a<0开口向下;h正左移,h负右移;k正上移,k负下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把对图像的感性认识转化为了数学关系,这种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3)巩固练习

我将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完成课本44页1-3题。通过这种练习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二次函数中参数对图像的影响。

(4)归纳总结

我先让学生进行小结,然后教师进行补充,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既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可以进行适当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做好准备。

(5)布置作业

高中数学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线性规划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不等式、直线方程的基础上,利用不等式和直线方程的有关知识展开的,它是对二元一次不等式的深化和再认识、再理解。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体验数形结合和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画可行域;在可行域内,用图解法准确求得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解。

难点:在可行域内,用图解法准确求得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解。

二、目标分析:

在新课标让学生经历“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的理念指导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设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线性规划的意义,了解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可行解、可行

域和最优解等概念;

2、理解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

3、会利用图解法求线性目标函数的最优解.

能力目标:

1、在应用图解法解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

2、在变式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探索能力。

3、在对具体事例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线性规划的理性认识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题的能力和化归能力。

情感目标:

1、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体验数学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的作用,品尝学习数学的乐趣。

2、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3、让学生学会用运动观点观察事物,了解事物之间从一般到特殊、从特殊到一般的辨证关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