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

当前位置 /首页/人在职场/企业管理/列表

简历筛选秘技:再忙也能找到那个合适的候选人

引导语:来这里优秀招聘官教你简历筛选秘技,欢迎大家的阅读与学习。

简历筛选秘技:再忙也能找到那个合适的候选人

在简历初筛阶段,看一份简历的时间应该在40秒—2分钟,当然有人还可以更短,这只是个经验数字。如果来分配时间的话,个人信息、工作地点、薪资为5-10秒,工作履历为30-90秒,其他信息为5秒。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看什么就很重要,而看什么,取决于要什么——既要目标清晰,还要能看得出简历的水分,才能保证简历筛选的效率高——时间短,质量好。

方法/步骤

标准分类软硬兼顾

要想快速筛选出合适的简历并识破其可能的伪装,前提要将筛选标准进行分类,根据每类筛选标准的特点、作用来分配精力和时间。通常我们可以将简历中的信息归为以下四类:

个人基本信息:学历、资格水平、年龄、性别、籍贯、地址、电话、身高、身份、婚否、照片;

意愿类信息:期望工作地点、薪资要求、行业、岗位信息;

经历类信息:教育背景、工作履历;

其他信息:求职留言、家庭关系、社会关系、成就和荣誉等。

在这四类信息中,我们又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硬性条件,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和意愿类信息;

另一类是软性条件,包括经历类信息和其他信息。硬性条件在筛选中起到“判否”的作用,软性条件是加分项,是进一步参考信息,也是在硬性条件的基础上看是否优先考虑的要件。

硬件条件属于门槛性条件,看了就可以直接决定是不是还要往下看。这些条件的鉴别比较容易,基本上看一眼就能做出判断,大部分都在个人信息里面,比如,工作地点、年龄、教育水平、职业资格、工作年限等。但是在通过硬件条件筛选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门槛性条件要根据候选人的数量及用人导向来设定,如果担心候选人的数量太少,那硬性条件一定要控制数量,建议最多不超过3个。如果候选人比较多,或者用人要求比较高,选人标准比较严,宁缺毋滥,那么在条件数量设置上可以适当多些。

二是对硬件条件的要求须清晰明确,“OR”(或者)与“AND”(并列)的内涵要区分清楚,比如,招聘某财务岗位负责人,硬件条件在“资质”这方面,要具备会计从业资格证和会计职称,这就是“AND”的关系,一定要两者均具备。

软性条件属于择优性条件,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与岗位要求最符合的。例如,甄选招聘主管,在工作经历项中,做过20人的招聘和做过多地连续大规模招聘的候选人,其经验或能力水平就会有差异,那么,在选择时,就要优先将经验相符的候选人甄选出来。

识破伪装事半功倍

巧用硬性条件的多重组合,识别虚假信息

比如,可以通过年龄、学历、工作年限等信息同时进行判断,以鉴别其学历是否为全日制、是否全职等信息。如果年龄30周岁、博士毕业、工作经历5年这几个条件同时出现,那么造假的概率就大些,就要具体鉴别年龄是不是真实,学历是否为全日制,工作经历是否为全职等。

通过软性条件鉴别工作经历疑点

一是看第一份工作延续的时间或者上一份工作延续的时间。大家都知道频繁跳槽不好,招聘时有些HR经理对这种人也有抵触心理。但是要正确理解跳槽的意义,如果没有人跳槽,又怎么会有候选人呢?人才流动是正常现象,关键是看这个人的流动频率和流动原因。通常第一份工作对一个人来说是比较重要的,大多与自己的专业或者兴趣爱好、价值观较为匹配,如果第一份工作坚持时间超过2年,至少说明这个人还是能够踏踏实实地在一个地方工作的。同样,上一份工作延续的时间也很重要,通常可能跟你即将招聘的岗位相关性最大,如果这一份工作时间长,至少说明经历不短,经验自然也就不会少。

二是看工作经历中对于工作职责和工作业绩的描述。在一份简历中,是否描述了过往的具体工作职责和工作业绩,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职业素养,因为这是简历最核心的内容,如果这项内容不写,说明这个人做事情目标性很差,连最起码的核心内容都很难抓住。同时,工作职责和工作业绩的描述,有利于帮助HR经理做更精准的判断,过往工作职责越接近,越容易筛查专业性和经验,而工作业绩的描述,如果跟工作职责挂钩,就很容易看出其工作能力。比如,某求职者简历上写自己曾是一家社交网站的招聘经理,具体负责校园招聘,去年独立完成了200个应届毕业生的招聘工作。这样的描述就让人非常清楚地了解其经历与能力偏重。

三是工作职责前面的动词很关键。其实在粗看简历的时候,只要认真看看简历中写着“负责”二字后面的内容就可以了,其余“参与”、“辅助”、“指导”……这些词后面的事情多半都是没有做过或者跟着“打酱油”了。“负责”的内容,跟这个人的工作年限和工作能力都有很大关系,可以帮助HR经理判断候选人的核心工作经历到底在什么方面。

通过职业轨迹鉴别求职动机和稳定性

从履历分析的角度看,一个人过往的职业轨迹是不会撒谎的,而职业轨迹是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求职动机和稳定性的,因此,要善于从简历中发现候选人的职业轨迹。

一是从过往工作企业的特点看出一个人的职业追求。看一个人过往工作企业的一些标签就可以看出他的职业追求。比如:从国企到外企、民企的,多半是希望个人有良好的发展空间;而从民企、外企到国企的,多半是求稳定和安逸。从行业中的小企业一路到标杆企业的,多半是追求企业品牌效应和平台,肯做“螺丝钉”;而从行业中的标杆企业到小企业的,多半是想要实现个人想法或者创业动机较强。有过创业经历的人,多半早晚还是要去创业的。作为“一张白纸”的大学应届毕业生,过往工作经历的缺乏决定了他们的职业动机是无法从简历中获取的,他们通常是一个相对盲目的群体,投简历基本上是“海投”,因此,在其简历中很难获取其动机的信息。

二是过往工作行业和工作职责的一致程度描绘出一个人的自我定位。看一个人过去经历过的行业和工作,就可以知道他是如何给自己定位的。在过往经历中,行业或工作内容一致程度越高,说明这个人对自己的个人定位越清晰,扎根一个行业或者一种职业发展的动力越强,比如,一个做证券事务专员的人,虽然经历了几个行业,但是始终都是在做证券相关事务,就说明他很认可自己在这个业务领域的回报和能力,你很难给他换个岗位。反之,如果一个人工作过的行业一致程度不高,且工作内容也缺乏一致性,就说明这个人一直没有找到与自己期望或者定位相符合的工作,你也不能保证你所提供的职位机会就是他感兴趣的工作。

三是从工作地点和薪酬要求可以看出一个人对稳定性的要求。在这两点上有明确需求和说法的人,对于工作本身的价值追求可能会低于其对自身价值得到认可的追求或者稳定的追求,有很多工作时间长且有一技之长的人会在意工作地点和薪酬,还有一些家庭负担过重或者家庭观念重的人也会相对在意这两个指标。

甄别谎言心中有数

工作成绩与年龄的关系

大部分的工作都可分为技术、管理和职能三种领域,按照取得成就的时间从长到短排列的话,技术最长,职能次之,管理最短,而且都有行业通常的一些惯例和成长时间。通常情况下,如果一个人大学刚毕业2年就做到某一技术的权威或者带头人,可信度还是比较小的。同样做财务、人力资源、采购等职能工作的人,如果工作时间过短成绩太突出,也可能存在造假因素。在管理领域,没有定式,但是逐级晋升和轮岗后晋升的属于常规,这些常规如果明显被打破,就算简历再光彩照人,也很可能有水分。

工作时间和工作业绩的关系

一个人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完成的工作也大都是有限的。所以如果一个人在一个岗位上,一年时间做了太多事情,那很可能这些事情都是刚刚开始或者还没有做完。比如,一个人在某企业担任HR总监,在2年的时间里,搭建了培训体系,建立了企业大学,完成薪酬改革和绩效改革,制定了人力资源3年规划……通常一个人刚到一个公司,至少要半年以上时间完全了解情况,进入工作状态,剩下一年半的时间做这么多事情,可信度很小,这份简历造假的可能性就很大。

个人原因离职

简历中出现这个词的话,基本上是不需要相信的。这背后可能有很多故事,都是在面试的时候要详细了解的。

提升效率善于借力

在信息社会,网络时代,还有谁是一份一份看简历的呢?有些招聘网站设定了一些简历筛选的工具,还有一些招聘管理软件(CTRS)也可以帮助HR经理提高简历管理的效率,都可以善加利用。

一是在招聘管理软件中,开设独立的账户,同时管理来自招聘门户网站、SNS社区、内部员工推荐、猎头推荐和公司官网投递的简历,既可以同时向多个渠道发布职位简历,一次更新所有招聘岗位,也省了分头查阅下载和比较的烦恼。

二是利用智能匹配的功能(iMatch),可以让HR经理除了可以设置硬性门槛条件,筛除明显不符合资格的人,还可以设置模糊匹配条件,通过后台的智能分析让HR经理优先看到那些软性条件更符合招聘职位要求的简历,既不用担心漏掉好简历,又可以节省时间。

三是利用招聘报表分析和人才库建设功能,可以分析招聘中的投入产出比,权衡不同渠道简历的质量,从而正确投放广告资源。而人才库的功能,更是可以把一些暂时不需要,但是未来又可能需要的人才信息储存起来,逐渐建立候选人才简历库,以备甄选和使用。

[知识拓展]

招聘的方法

内部招聘的方法有:晋升,从一个较低职位挑选人员到一个较高的空缺职位;职位转换,当企业中有较重要的职位空缺时,从与该职位同级别但相对次要职位的人员中挑选适宜人员填补空缺职位。

通常这种方式用于那些对人员忠诚度比较高,重要且应熟悉企业情况的岗位。它的优点是费用少,成本低,能极大提高员工士气,申请者对公司相当了解,能较快进入工作状态,直接开展工作,而且可以在内部培养出一人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它的缺点是人员供给数量有限,易近亲繁殖,形成派系,致使组织决策时缺乏差异化的建议,不利于管理创新和变革

外部招聘的方法较多,主要有:媒体广告招聘、人才招聘会招聘、校园招聘、中介机构招聘、猎头公司招聘、海外招聘和网络招聘等。

外部招聘具备难得的“外部竞争优势”:有利于平息并缓和内部竞争者之间的紧张关系;能够为组织输送新鲜血液。外部招聘也会有它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外聘者对组织缺乏深入了解;组织对外聘者缺乏了解;对内部员工积极性造成打击等等。

不同的招聘渠道,它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因此,企业应该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包括财务状况、紧迫性、招聘人员素质等,同时考虑招聘职位的类型、层次、能力要求等,来选择适当的招聘渠道。比如对于处于成长期的企业,人才需求量很大,对于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应该采用内部招聘的方式,因为这部分人员对公司非常熟悉,对新工作能够很容易上手,对处于高速发展中的企业不会造成较大影响,同时这种晋升的机会也可以激励人才,留住人才;对于中低层次的人才,应该考虑采用见效快的招聘渠道,比如现场招聘以及时效较长的网络招聘。

人才招聘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人才招聘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人才招聘过程中的存在以下常见问题:

1)企业招聘存在信息不对称,招聘方对应聘者的隐性私人信息不了解

2)无长远的人力资源规划,缺乏详细的工作分析和职位说明书。

3)招聘人员非专业化,面试官素质不高。

4)没有建立合理、有效的人才储备体系,很多企业只顾眼前利益或当前工作,对人才储备建立重视不够,一般都是现缺现招

5)缺乏适当的成本预算和效率度量

许多企业虽然在招聘工作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仍然找不到合适的人员,或者是招来的人不久就离开了企业,使得招聘效率越来越低。

(二)完善人才招聘的对策

1)改善或消除企业招聘中的信息不对称。发挥和加强政府的信息调控作用,建立全面的人才资料库,将人才诚信等资料建成档案,可供用人单位有条件查询,增加人才信用等信息的“透明度”,如此就能保证招聘者能够掌握充分的和正确的信息,以便于招聘方做出正确的选择。

2)进行工作分析,完善招聘计划。工作分析(又称职位分析)就是确定组织中职位的职责以及这些职位任职特征的程序。堤供用于编写职位说明书和任职资格说明书,以及雇用什么样的人来承担该职位的信息。在人力资源规划的基础上建立企业的招聘计划,即人员需求清单、招聘信息发布的时间和渠道、招聘小组人选、招聘工作方案及费用预算等。

3)招聘队伍专业化,提高面试官的素质。企业要使其招聘队伍专业化,就要]对招聘人员进行全面的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企业各岗位的职责要求与变化、招聘部门的作用和职责、面试的提问技巧、招聘的渠道、招聘的流程和持续改进、心理测验知识等。

4)组织有效的面试。面试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招聘的有效性,所以面试过程中.尽量营造独立、封闭、安静、舒适的面试环境,使应聘者能正常发挥出其真正的实力,客观、科学、公正地选聘人才。另外,招聘者一定要有客观、科学的选人依据,注意不能完全被应聘者优秀的个人条件所吸引,要以事先制定的职位说明书和工作说明书为依据。

5)规范人才档案管理、建立必要的人才储备信息。招聘部门要建立企业的人才信息库,录入暂时不需要的优秀人才信息,不定期地与之保持联系,一旦将来出现岗位空缺或企业发展需要即可招入,既提高了招聘速度,又降低了招聘成本。

招聘工作既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范围,也是企业管理体系的基础。它关系到每个工作岗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潜能的最大限度发挥,关系到企业凝聚力的最大化。因此,现代企业要重视人才招聘工作,认识到其重要性,充分利用招聘渠道的多样化为自己公司招聘到合适的人才。

TAG标签:秘技 候选人 简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