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指导

当前位置 /首页/人在职场/创业指导/列表

如何找到最适合的创业方向

兴奋点决定成败

如何找到最适合的创业方向

在五年的投资生涯里,在极早期见过好几个后来市值10亿美金级别的创业者,1亿美金以上的要更多一些。他们经历背景混杂、风格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对产品、用户、服务的关注度远胜于对资源和商业模式本身的关注。在互联网和服务行业创业,一个最基本的道理是:有了足够多的忠实用户,才能赚到大钱。

所以一开始他们最关注如何获取忠实用户、如何服务好他们、如何满足好用户需求促成交易。经常在产品做出来之前,他们就有一箩筐的实际经验、实地调查和系统的想法。

最关键的是,他们在讨论到这些具体事情的时候,会显露出莫大的兴奋感。他们会满眼放光、滔滔不绝、激情四射地分享自己的独门经验和新发现。他们有时候会对服务一个具体用户的过程、遇到的挫折、最后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津津乐道。

反过来再看大部分初创业者,特别是最近遇到的一波在大公司干了很多年,摩拳擦掌想“下海”的创业者,他们对“如何抓住一个机会和趋势”以及“如何找到一个好的商业模式”的兴趣,远大于产品和用户。跟他们聊的时候,他们会洋洋洒洒介绍一堆他自己最近看到的信息和想法,要么就是分享一堆行业新闻,并对其中的某些方向表示兴趣。如果问他们“你和几个用户深入聊过,聊了什么,有没有做初步的'实验”的时候,他们甚至会突然卡住,怔在那里。

如何“接地气”

早年我在做产品经理的时候,学到的一种有用的方法叫“用户画像”和“产品快速原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书店里面找任何一本UED(用户体验设计)的书,里面都会有详细介绍。“用户画像”不是讲把用户分成一二三类三六九等,而是真实地把一个用户的个人面貌和生活方式描绘出来——几岁、好看不好看、性格是细心谨慎还是大大咧咧、容易焦虑还是很乐呵、做什么工作、是不是和男朋友生活在一起、房间乱不乱、平时都去哪儿购物、有没有车、周末喜欢去哪里玩......看到这些“描绘”,有一种“活生生”的感觉,有了这个“原型”,在做产品功能设计的时候就比较容易“有感觉”。“产品快速原型”则是用最低的成本,把产品最基本的功能实现,然后放给测试用户试用,以此来验证最初的设计。

用一句常说的话,就是“接地气”。我自己在两次创业的过程中,最大的感悟就是用户和消费者的需求点,永远跟你最开始想的不一样,甚至跟他们说的也不一样。使用后和使用前,他们对产品的想法看法也会不一样。虽然有个大方向,但没有人能准确预测未来,变化永远是不变的。所以最关键的是,先用最粗糙的方式把模式跑起来,不断修正,我们管它叫“快速原型、小步快跑、快速修正、快速迭代”。

一年多以前,有个二次创业的好朋友找到我,给我讲他的产品设计,我当时的感觉是“抽风”。虽然市场有需求,但是模式太轻飘飘,壁垒和门槛都不高,规模做起来又太重,属于创业里面比较忌讳的“学习容易发展难”的方向。一年多过去了,他做的产品已经“人是物非”,从一个很不靠谱的“微护照”做成了惊艳的“旺POS“。生生把灰姑娘变女皇老母鸡变凤凰。还有一个今年春节火起来,叫“小偶”的产品,从Alpha到Beta我们已经玩了一年多,看着它一步步完善过来,直到最后瞬间火了,这让我越来愈发相信,一个创业做什么不重要,谁做很重要。我亲眼看着他们一代一代的,本着满足需求不断改造产品。

追随内心最深处的愿望

创业市场最有意思的就是它的多样性,横着竖着都有人能成功。这两年市场热的时候,也不乏“三流创业者二流团队跟上一流的趋势”,变成那只风口上的猪。去年我跟王煜全老师开玩笑说,现在是风还没来呢,小猪们已经扑闪着羽毛粘的翅膀把马路挤得水泄不通了。

其实这么多年看下来,在风口被吹起来的固然有,但这个和中五百万大奖差不多,所以会有很多人宣扬“运气论”。但我看到更多的是这些踏踏实实兢兢业业,本着满足需求,靠毅力、耐力坚持下来成功的创业者。

TAG标签:创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