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当前位置 /首页/快乐学习/毕业论文/列表

有关体育场馆网络数字化管理论文

1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有关体育场馆网络数字化管理论文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辽宁省20所高校为研究对象,对这20所高校的体育场馆配置管理情况及管理工作人员情况开展调查研究。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本研究利用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图书馆的电子资源,查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电子图书、纸质图书、期刊2010年-2014年关于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网络数字化运营等相关资料,并进行分类、归纳和整理,为研究的进行奠定理论基础。1.2.2专家访谈法。本研究将开展实地调查走访。通过走访各高校体育教学部门和体育场馆的负责人,了解辽宁省20所高校的体育场馆和设施的经营管理方式、人员情况、数字化情况;通过访谈各高校的体育学、管理学专家和学者,在实地咨询中,进一步完善调查问卷,并总结归纳本研究的相关观点,探讨体育场馆网络数字化管理的方法和对策。1.2.3实地调查法。在调查中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将走访调查所得到的相关数据,依据研究内容进行分类,采用EXCEL2003软件,对所调查的数据进行常规的数理统计,采用类比、分析、归纳和提炼的方法得出相应结论,并最终提出合理化建议。

2辽宁省高校体育场馆现状调查

2.1体育场馆设施资源情况

高校体育场馆是学校进行体育教学、师生开展体育锻炼的重要场所,也是高校体育运动队训练,体育社团开展课余体育活动的必要场地。在调查中发现,辽宁省高校的体育场馆资源开发利用情况比较好,具有较大优势,但由于经营管理不够完善,整体情况同其他省市相比,辽宁省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情况处在中等水平。在调查的20所高校体育场馆中,认为能基本满足本校师生使用的高校有15所,占75%,认为体育设施刚刚能满足教学、训练等需要的有3所高校,占15%,另外,有2所高校认为本校的体育场馆和设施不能够满足学校师生的一切教学、训练、活动的需要,这一部分高校占调查对象整体的10%。本研究对辽宁省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开展实地调查,调查中发现,体育场馆按照室外体育场和室内体育馆划分,参与调查的高校体育场馆总数为2770个(座),其中室外体育场为2373个,平均每校拥有体育场地119个,室内体育场地397个,平均每校拥有室内体育场地20个。在表1中,可以看出参与调查的20所辽宁省高校体育场馆中,室内体育场馆数量最多的是羽毛球场,有152个,占40.8%,第二位的是乒乓球场,有138个,占32.9%,排名第三位的为篮球场,34个,占8.1%,说明高校的球类运动体育场馆数量比较多,球类运动也最受到学生的喜爱。室外体育场地的数量最多的体育场馆为乒乓球场1174个,占全部室外体育场地的近4成,数量第二和第三的室外体育场地为羽毛球场和篮球场,为418个和373个,分别占室外体育场地的15.6%和13.7%。数据显示,不论是室外体育场还是室内体育馆,数量最多的都是乒乓球、羽毛球和篮球项目。说明这三类运动在高校开展最多,场馆投入最大,场馆数量最多,建设最完备。调查中发现,数量最少的室内体育场馆为网球场、攀岩馆、游泳馆,室外体育场为门球场、小足球场和游泳池,这些体育场地的投入较大,维护比较困难,开展的体育项目尚不够普及,是有待开发的高校体育课程。

2.2体育场馆设施开发利用情况

高校体育场馆的首要作用是要保证正常的体育教学和训练,在此基础上,对场馆设施进行开发和利用,不仅要保证高校师生的体育锻炼需求,也可以服务社会体育资源短缺的情况,为群众更好地参与全民健身提供条件。在调查的20所高校当中,有17所高校根据实际需要,有偿开放体育场馆,供社会使用;仅有3所高校的场馆没有开放利用。在调查的20所高校当中,利用开放比例较高的项目为游泳、乒乓球、羽毛球、健身操、网球、足球、篮球等。如图1所示。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高校的开发利用情况一般,且管理的过程中采取网络数字化管理的高校不多,多是采用人工售票、打卡、预约、结账等一系列流程。

2.3体育场馆设施管理现状

在调查中发现,辽宁省的.高校体育场馆已经不仅仅为学校体育教学、运动队训练等活动而服务,同时也为周边的社区和企事业单位组织的活动和比赛以及大众健身提供场所。调查对象中有17所高校的体育部(系)都设立了场馆管理中心或场馆设施管理办公室,负责场馆的日常维护、卫生清扫、对外经营收费等业务,在灯光排水、场地维护等工作则由高校后勤部门统一管理。本文将高校体育场馆设施主要分为体育器材、体育建筑、体育场地三方面进行研究。体育器材方面,按照体育器材设施的分类,可以分为竞技体育比赛器材、裁判工作器材和休闲健身器材三类。如图2所示。竞技体育器材设施和休闲健身器材设施使用频繁,并且缺少监管机制,很多高校有损坏和浪费的现象。而裁判工作器材设施使用的频率较低,保养的较为完善,较少损坏。图2体育器材设施的分类体育建筑方面,20所高校的调查,几乎所有的高校体育设施都有损坏现象。主要表现为内、外墙面脱落,个别墙体渗漏现象;通风一般,大多数高校是暖气加热和风扇冷却,空调系统很少采用;给、排水不能确保顺利,停水、水的渗漏、堵塞等问题;照明设备不能保证所有的正常使用;扩音设备维修不够,只有在重大活动时使用。以上多是由于管理不善和维护不及时引起的。体育场地方面,访问后,20所高校的场地设施均有破坏和浪费,尤其是户外运动场地,特别是田径场地有更严重的损伤,如沥青混凝土地面裂缝,沉降现象;塑料粒子严重脱离场地,起泡和分层现象;土制的综合性田径场,大部分场地脱土严重,沙子暴露,基本上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已不适合开展体育活动;有许多户外网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地被车辆等占用。2.4体育场馆设施管理人员现状2.4.1年龄结构情况。在调查的20所高校的场馆设施管理人员当中,30岁以下人员161人,为22.32%;31-40岁的人员267人,为34.27%;41-50岁的人员226人,为28.91%;51岁以上的人员102人,为14.5%。如图3所示。31-50岁年龄段之间的管理人员所占比例为63.18%。这一年龄段为黄金时间段,体力和智力的能力能够更好的发挥图3辽宁省体育场馆管理人员年龄分布2.4.2学历结构情况。学历结构可以反映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情况。在调查中看到,专科及以下学历的管理人员36人占总人数的5%,本科467人占61.8%,硕士237人占31.4%,博士16人占1.8%,如图4。由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目前,辽宁省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人员的学历整体水平较高。图4辽宁省体育场馆管理人员学历分布2.4.3身份情况。在调查的20所高校中,体育场馆的管理人员既懂计算机技术,又有体育教育知识的人才非常匮乏。大多数高层管理者的背景专业是管理或者其他学科,而一般的管理者所学专业更是五花八门。数据显示,体育场馆的管理者中,10.2%为体育老师,42.3%为其他专业的管理人员,47.5%为本校的其他工作人员。可以看出,体育教师的专业虽然是体育教育相关,受过高等教育,具有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但是普遍比较缺乏计算机、管理等相关知识,而且体育教师同时要承担教学任务,体育场馆管理的时间不够充足。管理者身份缺乏也造成了体育场馆设施运行管理不畅;设备缺乏维护修理;场馆安排低效等问题,不能够形成网络化运行。

3体现高校体育场馆网络数字化管理优势的实现途径

3.1制定网络化数字管理制度

高校体育场馆建设和管理需要建立可持续发展,从而达到先进管理水平的管理机制,更好地为师生服务。规则和法规反映现代体育场馆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以及体育场的法律存在,是体育场馆加强管理所必要行为准则之一。科学合理的管理规章制度,对参与活动者可以有效抑制,强化他们自觉遵守规则和场地,能从根本上保护场所和设施。目前,制度不完善,管理粗放,监管宽松,执行力不够,管理效率低下存在于辽宁省高校体育场管理系统中。网络的数字化管理规则的建立可以提高体育场馆的管理效率,降低管理和体育教师的负担,减少纠纷,更好地服务于参与的体育教师和工作人员,实现体育场馆的有效管理。

3.2引进和培训网络数字化管理人才

建立高效的网络数字化管理流程,对体育场馆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与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目前,大多数辽宁省高校的体育场馆管理人员以体育教师为主,体育学科的专业知识较多,而计算机网络知识较为缺少,在调查中发现,多数管理人员可以正常日常应用网络化管理手段,而面对管理系统出现问题时,大多无法解决,所以高校体育场馆的网络化数字管理还需要相当一部分计算机技术知识和体育知识复合型的人才,以满足管理需求。要实现体育场馆的网络化数字管理发展目标,需要场馆管理人员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涉及体育教育、管理、计算机技术等一系列知识。学校可以通过引进外部人员和培训内部教师等形式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特色鲜明的体育场馆管理人员。

3.3实现网络数字化管理,建立管理平台

图5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网络数字化管理平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大学校园的应用,都大力推进了体育信息资源的网络化数字管理,促进了体育场馆设施的网络化数字整合,加快信息共享,实现网络管理一体化,实现体育资源优化整合。首先,可以搭建网络选课平台,同时也可以增加校际体育资源共享环节,增加校际体育网络选修课程;其次,可以加强体育场馆设施管理,遏制资源浪费和重复配置的情况,节省经费,高效利用;再次,可以建立网络管理平台,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量,降低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重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