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当前位置 /首页/快乐学习/毕业论文/列表

论学校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原则

论学校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原则
摘要: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原则就是教师在道德教育中必须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体性,达到培养学生道德主体性的普遍要求之目标。论述主体性原则涵盖的内容: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和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阐述教师在道德教育中主体性原则的各项要求,并阐述依照这一原则实施道德教育必须注意克服偏离道德原则、忽视启蒙教育等方面可能出现的偏向。

关键词:学校 道德教育 主体性原则

  学校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将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在校学生的内在德性,培育和造就学生的理想人格。经验证明,要达到道德教育的目标,不仅要考虑选择正确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的问题,而且要考虑依据什么原则、选择怎样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式以实施教育的问题。笔者认为,主体性原则是现代学校道德教育必须贯彻的重要原则。
  1在道德教育中坚持主体性原则的必要性
  所谓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原则,就是在道德教育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实现培育和造就学生的道德主体性的普遍要求。它包括这样3个方面的相互关联的实质性要求:一是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二是尊重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三是始终把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任务。那么在道德教育中为什么必须坚持并遵循上述主体性原则的要求呢?
  1.1竞分痘挥教师曲i体性是实现道德赦盲目标的重要保证
  道德教育的`本质决定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在道德教育中具有教育、管理、协调、研究等基本功能,是规定和引导学生的思想、塑造完美人格的主导因素。诚然,道德教育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交流活动,但这种交流需要调动、呼唤和诱导,需要一种“动力源”,而这种“源”的性质如何,力量大小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他们在道德教育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为:一是只有教师具有高度的主体性,才能深刻认识道德教育的时代要求,从而摆脱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的束缚,自觉地挖掘和培育学生的主体性。二是只有教师具有高度的主体性,才能正确评价、引导、影响学生。英国心理学家海纳特说:“在教育科学领域里,大家几乎一致认为今天的学校忽视主体性,而且常常跟主体性敌对”。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教师缺乏主体性。三是只有教师具有高度的主体性,才能增强自身的人格力量,从而去激励、感染学生。
  道德教育既是说服教育人的活动,更是身体力行的示范和引导。理想的人格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影响力和辐射力,而教师主体性显然是教师人格力量的实质体现和基本构成.同时,它也是作为一种人格力量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育化作用。
  1.2竞分尊重并痘挥学生曲主体性,是迭成道德教育目标曲关键
    在道德教育中,学生既是客体也是主体。作为客体,学生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影响的对象,他们的知识、智能、道德品质必须通过教育才能形成和完善。道德教育之所以存在,正是建立在它的对象需要和可能教育的基点上的。但是学生绝不是被动、消极、机械的客体,而是一个积极、能动的主体,是有意识、有目的地活动着的人;他们也有不同层次的需求、理想、信念,并会形成动机展开自觉的活动;他们对教师的作用常常会给予有选择地反应,而这种反应的性质和方向都会直接影响教育活动的进程。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教育目标的达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道德教育中,他们接受什么教育或不接受什么教育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教育,往往取决于他们内在的自我教育因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增强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使教育过程转化为自我教育过程,是道德教育过程的最完善的体现形式,也是达成道德教育目标的关键。道德教育过程是极其复杂的,它不仅要解决知与不知、能与不能的矛盾,而且还有信与不信、爱与不爱、知与行的矛盾。如此诸多矛盾的解决,仅靠外在力量的驱使是不行的。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可见,道德教育归根到底还得依赖于学生的自我教育作用。